行业资讯
3月29日,亿华通与丰田达成战略协议,共同出资成立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,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步伐。同日,长城汽车也发布氢能战略,构建国际级“制储运加应用”一体化供应链生态。
然而,前不久国外一推特账号Whole Mars Catalog发布推文,内容为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迪斯在接受《财富》采访时的一段话:“你们将不会在汽车上看到任何氢能的使用,在这个汽车市场上应用氢能的想法太乐观了,即使十年后也不可能,因为其不符合物理原理”。文末,该账号还@了迪斯和特斯拉CEO马斯克。
虽然迪斯并没有回复,不过马斯克倒是对此十分认同。在推文下面,马斯克回复:“氢燃料电池(Fuel Cells)应该被称为‘智商税(fool sells)’,用在汽车上相当愚蠢,即便用在火箭的上面级也不怎么样,但至少没那么荒唐。”
一个是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代表,另一个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头部品牌,两大车企都不看好氢能在汽车领域的运用,到底是氢能用在汽车上不切实际?还是害怕氢能汽车的发展威胁到自身的地位?
欧洲日韩积极布局
成熟产品已经上路
近两年,欧洲各国纷纷发布政策推动氢能发展。
以德国为例,2020年6月,德国政府正式通过国家氢能战略,为清洁能源未来的生产、运输、使用和相关创新、投资制定了行动框架。
德国政府在战略中认定,经可再生能源生产的“绿色氢能”具有可持续性,对于德国的核心工业(例如钢铁和化学工业)以及交通运输部门达成脱碳目标至关重要。未来,氢能技术还可以发展成为德国出口的核心业务领域。
能源企业中,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计划扩大“绿氢”生产规模。德国西门子能源宣布继续淘汰化石能源等核心业务,大力发展“绿氢”。
车企中,戴姆勒、斯堪尼亚、曼恩、沃尔沃卡车等车企组成联盟签署承诺书,承诺将逐步淘汰传统内燃机车型,专注于氢气、电池技术和清洁燃料的开发。
欧盟制定了“2050年前气候中和”的目标,并已经将氢能作为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发力领域之一。
即便欧洲如此明确地将氢能作为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发力领域,赫伯特·迪斯对于氢燃料电池却一直不太看好。早就2019年,迪斯就表示氢电池成本高昂,并且不能比纯电汽车更为环保。同时生产氢会耗费更多电力,整车造价会因此被拉高。同时,燃料电池的造价并不便宜,电动车才是目前环保且廉价的环保选择。
日韩方面深耕氢燃料电池领域多年。以丰田汽车为代表,1992年,丰田便开始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,在1996年推出了第一款燃料电池概念车——FCHV-1,续航里程达到了250公里。
随着技术不断攻关,丰田终于在2015年推出了较为成熟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——Mirai,并上市销售,该车在当年的续航达到了312英里,超过了当年的电动汽车续航之最——特斯拉Model S P85D的270英里。紧随丰田步伐,本田在2016年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Clarity,续航366英里。2020年,丰田汽车在日本推出了最高续航里程可达850km的丰田第二代Mirai。
今年2月,丰田汽车宣布研发出氢燃料电池系统模块包,该模块包可以灵活运用到卡车、客车、铁路、轮船等不同用途的移动或固定发电机上,将从今年春季开始销售。
韩国的现代汽车也在2018年上市了氢燃料电池汽车NEXO。去年,现代汽车更新了“2025战略”,并将氢能解决方案作为三大支柱业务方向之一,推出了燃料电池系统品牌“HTWO”。
今年1月,现代汽车在中国投资成立了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(广州)有限公司。这是现代汽车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销售基地,同时也是中国首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专用工厂。日前,HTWO广州工厂已经开始动工建设。
氢燃料电池发展不易
未来前景仍值得期待
氢被认为是公认的理想能源,其三倍于汽油的能量密度和唯一排放物为水的特点,让各个领域对其趋之若鹜。
氢在汽车上有两种应用方式,一种是氢燃料电池,另一种是氢内燃机,后者因为安全性、存在污染等原因早已被淘汰。目前,大部分布局氢能路线的车企都采用的是氢燃料电池技术。
虽然技术路线已经相对明确,但是迪斯等人不看好氢燃料电池并不无道理。
一方面,氢气无法直接拿来用,需要制取、净化,现在主要有如下几种制氢方式:
电解水制氢法,成本高、耗电量大;甲醇裂解制氢法,生产规模有限;焦炉气中取纯氢法,会生成甲烷和一氧化碳,造成污染;天然气制氢法,工艺复杂、原料利用率低。
由此可见,现阶段没有一种完美的制氢方式可以同时满足大规模制氢、成本低、无污染的要求,无法满足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发展的需求,甚至有可能与环保的理念背道而驰。
另一方面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也是车企需要考量的因素。
如同电动汽车三分之一的成本在电池上一样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被燃料电池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。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表示:“在整车制造方面,燃料电池系统及储氢系统约占整车成本的65%左右,是降本的关键所在。”
同时,氢燃料电池需要铂催化剂来加速反应,但问题是铂材料极为稀有,而且冶炼提纯难度较高,费时费力。这也是导致氢燃料电池成本较高的原因,和同品牌同级别的车型相比,氢燃料电池汽车售价往往要高出一倍。
作为比电能还要年轻许多的能源,氢燃料电池还面临诸多方面技术不成熟的问题。但氢作为燃料的巨大优良前景摆在眼前,即使现在说普及还有些遥远,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,普及不是遥不可及。